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模拟火车TRS中文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register)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0706|回复: 6

【原创】长白山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5-24 20:0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拍摄时间:2008年8-9月
不过着几乎是长白山退休前照了,到了10月份长白山基本上就退役。有一天我还傻等,后来查质料发现已经和中华之星一样成为历史了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register)

x
发表于 2010-5-24 23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晚上回去也发发照片昨天拍的。哈哈 不错
发表于 2010-5-25 10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图片不错,天气很好的shuo ``
发表于 2010-10-11 15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很像大石桥的一个地方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0-12 16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4# rhodes
没错就是大石桥
发表于 2011-10-31 08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朱士行(203―282),三国时高僧,法号八戒,哈尔滨麻将,祖居颍川(今禹州市)。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(250),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,在白马寺设戒坛,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,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。
生平出家作品评价西行求法介绍影响其它现在评价   简介   朱士行,颍川(今河南许昌市)人。少年出家为僧,但未受戒。公元250年,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,在白马寺建立戒坛,首创戒度僧制度。当时,朱士行正在洛阳,立志学佛,首先登坛受戒,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。生平  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。他出家受戒以后,在洛阳钻研、讲解《小品般若》,感到经中译理未尽。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,讲解起来词意不明,又不联贯。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《大品经》,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。   公元260年,他从雍州(今长安县西北)出发,越过流沙到于阗国(今新疆和田一带),果然得到《大品经》梵本。他就在那里抄写,共抄写90章,60多万字。公元282年,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,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,自己仍留在于阗,后来在那里去世,享年80岁。   公元291年,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、校订朱士行抄写的《大品般若》经本。历时12年,译成汉文《放光般若经》,共20卷。出家  早在东汉末年,有支谶和竺佛朔译出《道行般若经》,朱士行在甘露五年(二六?)出家之前,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,然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,义理艰涩,前后不能贯通。所以矢志捐身,前往西域求取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梵文原本。   朱士行在曹魏甘露五年从雍州(陕西、甘肃)出发,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,经西域南道,横渡流沙,直抵于阗国。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,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我国内地,此地大乘虽广为流行,但居正统的仍是小乘。作品  朱士行在于阗抄录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梵本,共有九十章,总计六十万言,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。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,将《大品般若经》诬蔑为外道经典,向国王禀告说:“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,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,大法势必断灭,这将是大王的罪过。”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。这件事令朱士行愤慨不已,所以主张以烧经为证,誓言道:“若火不焚经,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。”说完就将《大品般若经》投入火中,火焰即刻熄灭,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。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(二八二)将该经送回洛阳,前后达二十余年。元康元年(二九一),由无罗叉、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,取名为《放光般若经》。朱士行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。评价 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,如汤用彤和吕澄,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,他们一致认为,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,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,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,又乏人引导,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,竟然达到了目的,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、玄奘媲美。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《大品般若经》一种,译出也不够完全,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,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,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。  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《大品般若经》,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;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,也促进了东西政治、文化的交流。西行求法介绍  朱士行(约3世纪),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。他原籍颍川(今河南境内)。梁僧?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十三《朱士行传》说他为人“志业清粹,气韵明烈,坚正方直,劝沮不能移焉”。他少年即怀远志,摆脱俗尘。出家之后,专务经典,以弘法为己任,常讲《道行般若》于洛阳。唯此经是汉代末年由竺佛朔所译,文句简略,义理不全,前后文理,无法贯通。朱士行每叹曰:“此经大乘之要,而译理不尽”。因此他立志孤身远游,寻求大本。公元260年(魏甘露五年),他从雍州(今西安北)出发西行。当时通往西城的旅途非常困难,他经过千辛万苦,度过流沙,克服各种因难,终于到达了于阗(今新疆和田),求得大本《般若》,共九十章,六十余万言。本当即时送回汉地,但由于小乘学人的阻挠,未能成行。   小乘学人为何阻挠?因为他们不承认大乘是佛说,因此视大本《般若》为《梵书》,要求于阗国王禁止出境。他们对国王说:“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(梵)书惑乱正典,王为地主,若不禁之,将断大法,聋盲汉地,王之咎也”。小乘学人所说的婆罗门书,即梵书。所谓梵书,乃梵王所说之书。《慈恩寺传》卷三云;“其源无始,莫知作者,每于劫初,梵王说传授天人,以是所说,故曰梵书。其言极广,有百万颂,即旧译云毗伽罗者是也”。   朱士行求得的大本《般若》,经过多方周折,才于公元282年(西晋太康三年)遣其徒弗如檀送回洛阳。公元282年(晋惠帝元康无年)转至陈留(今河南开封东南)水南寺,由比丘无罗叉和居士竺叔兰译成汉文,称为《放光般若》,二十卷。朱士行遣徒送经至汉地之后,他自己继续留在于阗,八十岁病故,葬身他乡。影响  朱士行西行求法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他虽只送回一部经,他那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。他不畏艰险,以为法忘躯的报毅然前往。他送回的大本《般若》译出之后,颇受佛学界的重晋道安曾称赞说:“善出无生,论空持巧,传译如是,难为继矣”。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、支孝龙、竺法汰、竺法蕴、康僧渊、于法开等人,都为之作注或讲解,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。   朱士行西行求法,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、宝云、玄奘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,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。  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颍川地方的人,少年出家,恰当嘉平中(公元249―253年)昙柯迦罗传来《僧?戒本》,并创行羯磨受戒,所以他依法成为比丘,和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。从这一点上,后人也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。他出家后,专心精研经典,当时译本最流行的是《道行般若》,他在洛阳便常常讲它。但因为《道行》的传译者理解未透,删略颇多,脉络模糊,时有?格。他慨叹大乘里这样的要典竟译得不彻底,就发誓奋不顾身要向西方去寻找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。甘露五年(公元260年)他从长安西行出关,渡过沙漠,展转到了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阗。在那里,他果然得着《放光般若》的梵本,凡九十章,六十余万字(二万余颂)。因受到当地声闻学徒的种种阻挠,未能将经本很快地送出。直到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才由他的弟子弗如檀(意译法饶)送回洛阳。又经过了十年,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才在陈留界内仓垣水南寺由无叉罗和竺叔兰译出。而朱士行本人终身留在西域,以八十岁病死。   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上看,朱士行可说是创始的人。那时去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,又没有人引导,士行只凭一片真诚,竟达到了目的;他这种为法热忱是可以和后来的法显、玄奘媲美的。他求得的经典虽只限于《放光般若》一种,译出仍不完全,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,所以翻译之后即风行京华,凡有心讲习的都奉为圭臬。中山的支和上(名字不详)使人到仓垣断绢誊写,取回中山之时,中山王和僧众具备幢幡,出城四十里去迎接,可谓空前盛况。一时学者象帛法祚、支孝龙、竺法蕴、康僧渊、竺法汰、于法开等,或者加以注疏,或者从事讲说,都借着《放光》来弘扬般若学说。其它  就因为朱士行求法故事的动人,后人更伪托有《朱士行汉录》的经录著作。此录在隋初即已散失,费长房撰《历代三宝记》从当时所见几种南北朝时代经录里转引了二十五条,可看出它的特征是对于汉代各译家的重要翻译都臆造了译出年代,又有些译家象竺法兰、康巨等也独有它的记载。其后唐代法琳《破邪论》更引用了《朱士行录》说秦始皇时即有印度沙门来华传说。由这些资料看,朱录是有意地表明佛法东传之早,并对几个有问题的早期译家象迦叶摩腾、竺法兰等说得那样斑斑可考,这大概是南北朝时代的佛徒为了和道家校论教兴年代的先后,就伪作了这部经录来做有力的典据。现在对于它的简别还是很关重要的。现在评价  朱士行,曹魏时代颖川今河南许昌禹州人地方人。少年出家但未受戒,公元250年,印度律学沙门县河迦罗到洛阳译经,在白马寺建立戒坛,首创戒度僧制度。当时,朱士行正在洛阳,立志学佛,首先登坛受戒,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的人。他出家后,专心精研经典。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。他出家受戒以后,在洛阳钻研讲解《小品般若》,感到经中译理未尽。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,讲解起来词意不明,又不联贯。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《大品经》,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。  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,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,果然得到《大品经》梵本。他就在那里开始抄写,共抄写90章,60多万字。公元282年,朱士行就派弟子弗如檀等,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,自己仍留在于阗,后来在那里去世,年80岁。   291年,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、校订朱士行抄写的《大品般若》经本。历时12年,译成汉文《放光般若经》,共20卷。   早在东汉末年,有支谶和竺佛朔译出《道行般若经》,朱士行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出家之前,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,六合彩机怎么破解,然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,义理艰涩,前后不能贯通。所以矢志捐身,前往西域求取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梵文原本。   朱士行在曹魏甘露五年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,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,经西域南道,横渡流沙,直抵于阗国。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,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我国内地,此地大乘虽广为流行,但居正统的仍是小乘。朱士行在于阗抄录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梵本,共有九十章,总计六十万言,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。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,将《大品般若经》诬蔑为外道经典,向国王禀告说,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,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,大法势必断灭,这将是大王的罪过。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。这件事令朱士行愤慨不已,所以主张以烧经为证,誓言道,若火不焚经,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。说完就将《大品般若经》投入火中,火焰即刻熄灭,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。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将该经送回洛阳,前后达二十余年。元康元年公元291年,由无罗叉、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,取名为《放光般若经》。朱士行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。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,如汤用彤和吕澄,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,他们一致认为,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,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,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,又乏人引导,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,竟然达到了目的,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、玄奘媲美。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《大品般若经》一种,译出也不够完全,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,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,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。  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《大品般若经》,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,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,也促进了东西政治、文化的交流。 扩展阅读: 1
目录
开放分类: 宗教,三国 我来完善 “朱士行”相关词条:

中华三国在线―人物百科:
百科名片   
发表于 2015-4-21 12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怎么
长得像CRH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register)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站长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模拟火车TRS中文论坛    

GMT+8, 2024-3-29 15:59 , Processed in 0.054791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